北京代写商业计划书-人工智能AI和服务机器人项目


  (一)人工智能(AI)

  (1)人工智能(AI)产业概论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模拟并升级人类智能的系统工程应用技术。人工智能主要有四个核心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包括但并不限于:识别技术(视觉和图像识别,声音和语言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等),逻辑和智能控制(智能搜索、自动运动、自动规划、自动驾驶、自动飞行、主动跟踪等),主动创作(自动程序设计、图像理解和绘画、音乐创作等),机器人(路线规划、家庭服务、数学计算、逻辑证明、游戏博弈等)。

  人工智能(AI)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AI)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人工智能(AI)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高科技,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人工智能(AI)项目从其研发和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需要建立一个较大规模的团队,从软件、硬件、物联网等方面都需要足够的开发人员,项目短期内很难产生大规模现金流和经济效益,特别需要风险投资给予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2)我国劳动力市场规模

  2022年末,我国总人口数不断增长已经达到14.12亿人;但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却呈现下滑态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至7.34亿人;持续下跌的劳动人口总数,使得我国劳动成本开始攀升。为降低劳动成本,增加服务机器人在多领域中的应用以替代人工正成为当前我国较新的发展趋势。

  (3)人工智能(AI)市场规模

  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AI)产业约为65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5%。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市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迅速,大量风险投资快速跟进,人工智能产业有望为中国高端制造提供换道超车的机会。

  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中国信通院数据研究中心测算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30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1%。

  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包括软件、硬件和服务在内)收入将达到34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万亿元),增长15.2%。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达52.8亿美元(约330.3亿元人民币),相比2020年涨幅为43.1%。相比去年同期预测值,涨幅略降低。

  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截至2022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业数量27255家,其中我国企业数量4227家,约占全球企业总数的16%。

  (4)人工智能(AI)产业政策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先后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21〕206号)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21〕207号)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上海人工智能(AI)产业政策

  2022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

  2023年2月25日,2023全球人工智能开发者先锋大会(GAIDC)在上海临港中心开幕。上海市副市长李政透露,去年以来,上海在核心技术、场景运用、生态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产业载体方面,浦东张江、徐汇西岸、临港新片区、闵行马桥等四大产业格局基本成型。

  并且上海在核心技术、场景运用、生态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产业载体加速拓展,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北京人工智能(AI)产业政策

  2023年2月13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系统性展示北京在构筑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人工智能领军城市过程中的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

  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48家,占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9%,位列全国第一。北京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人才超4万人,占全国的60%。工信部揭榜挂帅优胜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北京共37个项目、32家单位上榜。北京人工智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人工智能算力发展排名全国第一。

  (5)人工智能(AI)的风险

  2023年5月,超过350名人工智能(AI)领域的行业高管、专家和教授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他们在信中警告称,AI可能给人类带来灭绝风险。内容如下:

  Mitigating the risk of extinction from AI should be a globle priority alongside other social-scale risks suck as pandemics and nuclear war.

  减轻人工智能灭绝的风险应该与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社会规模的风险一起成为全球优先事项。

 

  (二)工业机器人

  (1)工业机器人简述

  工业机器人(Industry Robot)是广泛用于几乎所有工业领域的多关节、多自由度、多功能、智能化的机械手和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和自主化,不仅可以依靠外部作业指令,还可以可依靠自身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工作的机械装置,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重复性作业,这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强项,它可以代替或协助人类完成一些重复性、危险性、高精度的作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众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领域,可以应用于所有工业领域之中。

  (2)工业机器人特点

  工业机器人相比于传统的工业设备,有众多的优势:易用性,智能化,效率高,安全高,易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尤其适合在高危环境作业。

  1)易用性: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从大型机械到电子工业,从民用到军工,从陆地到水下和高空作业,从洞穴和水下探险到人员搜救,再到高危作业到,工业机器人无处不在,应用非常广泛。

  2)智能化: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突飞猛进,各个互联网大厂海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各种机械系统、工具刀具、感知系统等日趋先进,工业机器人可以说无所不能,远远超越人类自身能力,可以从事非常复杂的智能化作业。

  3)效率高:工业机器人可以超越人类的作业极限,但是又不需要如同人类一样进行休息,他们可以24小时连续作业,甚至是连年重复又重复地工作,关键还不休息,工业机器人的工作优质而出错极少,效率很高。

  4)安全高:工业机器人不是人类,不会疲劳工作,不会工作疏忽,不存在伤亡问题,不仅工作很少出现纰漏,作业流程完全符合要求,即使出现了火灾、事故,也不需要救援,修理一下就可以继续使用,或者直接丢掉就可以了,安全问题几乎降低到极低的水平。

  5)易管理:企业一直以来,都把员工招聘、管理、考核、解雇、留人等作为头等大事,弄不好还会触犯法律,惹上官司;工业机器人不用招聘,不用考核,也不会人才流失,它们会兢兢业业地效力于企业,工业机器人的管理管理员工简单很多。

  6)成本低:工业机器人可以24小时循环工作,不需要休息,不需要发工资和加班费,不需要福利,也不需要关怀,更不会偷懒,也不需要监督,工业机器人上能够做到最大产量,工业机器人可以大量替代工人,把成本降到最低。

 

  (三)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Service Robot)可以分为专业领域服务机器人和家庭服务机器人,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从事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监护等工作。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能够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专业设备。

  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从事家庭服务:聊天、亲子、教育、保洁、做饭、护工、园丁等工作,还可以在社会上从事维护快递、驾驶、送货、救援、餐饮、保安、医疗、娱乐、清洗、消防、保养、修理、监护等工作。

 

  我们拥有大量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基地、机器人产品、数控机床、物联网、智慧医疗、智慧环卫一体化、智慧楼宇、大数据、数据中心、区块链、移动电商、互联网、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网络游戏、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园区、互联网创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动漫产业园、计算机、互联网、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等项目经验。

  另外,我们还拥有大量IT产业项目经验:

  移动互联网:移动端APP、移动电商、火锅外送APP、远程医疗APP、共享经济APP、智慧医疗APP、移动传媒APP、手机交友(模仿微信)、移动支付(豫通宝);

  电子商务类:电子客票、电子商务、母婴产品O2O电商、餐饮外送O2O电商、艺术品拍卖网O2O电商(那人网)、窗帘O2O电商、网上支付(招行网上支付、豫通宝)、拍卖网、建材网、货运黄牛网、农贸网(E农网)、礼品电商、送餐网站、超市便捷电商(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门户:法律援助网、中国社区网、医疗信息网、教育培训网、户外广告网、旅游网、文化网站、新闻网、远程教育、动漫网、珠宝网、交友网、医药销售网、DEDE新闻网、BBS网站、站内搜索引擎;

  大数据项目:北斗导航数据中心、通航数据中心、民航订座系统、离港系统、快递跟踪系统、数据中心、大数据营销、数据传输、用户数据分析和营销、数据传感;

  软件开发类:各种软件、物联网、IT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智慧医疗、智慧楼宇(火灾预警和监控)、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智慧银行、智慧办公)、网上办公(中国社区网)、彩票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人工智能类:AI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生活机器人、人工智能培训;

  网络游戏类:网页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单机游戏;

  电子产业类:电子元器件、LED、集成电路、芯片(2005年早期)、无线电传输(公安系统)、连接器、变压器、变频器(节能)、显示器、显示模组、光电器件、传感器、继电器、散热器、机电元件、人工智能、电子材料、光伏材料、锂电池等。

  产业园区类:软件产业园区、动漫产业园区、大数据产业园区、游戏产业园区、网游产业园区、汽车信息产业园、AI产业园区、电子元件产业园区、计算机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